丧家狗 知识分子:《论语》如何成为经典?

丧家狗的内容简介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谁有李零《丧家狗》的读书笔记孔子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中“哀麟”指的谁?比喻落魄不得志,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叫 用动物特征比喻某种人的词找一篇文章叫做《二桃杀三士》三桃杀三力士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论语》如何成为经典?丧家狗的内容简介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谁有李零《丧家狗》的读书笔记孔子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中“哀麟”指的谁?比喻落魄不得志,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叫 用动物特征比喻某种人的词找一篇文章叫做《二桃杀三士》三桃杀三力士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论语》如何成为经典?

丧家狗的内容简介

答:孔子是个什么人,《论语》到底讲什么?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本书为修订版,为2007年10月第2次印刷
本书附赠: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
李零说:《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
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
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
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
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忍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

答: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被人描绘成“丧家犬”,孔子也没介意,认为别人说得对
孔子去世很多年之后,“丧家犬”变成批判孔子使用最多的词汇,但是,后人批判的含义与当初的含义不尽相同
要理解孔子成为“丧家犬”的真实含义,就要从孔子身处的时代说起
孔子头上的桂冠很多,例如教育家、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等等
但是,这些桂冠都是后人加给孔子的,在孔子身前,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说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万世之师
孔子身前所做的事情之一是努力促成和规范了一种社会上新兴职业,这种职业被后人称为“士”
用职业这个词在这里是借用一个方便理解的现代词汇,而不能完全从现代职业概念来理解“士”
今天人们对“士”的理解一般都是指知识分子、文化人,更窄一点的理解是指历史上的“儒士”
孔子的年代,“士”刚刚开始形成,而孔子对于其日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士”在刚形成的时候包括的范围较大,一般是指那些不靠具体生产活动谋生的特殊阶层,而且,这个特殊阶层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区别当时社会上对于权贵依附性很强的“门客”
例如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后来常常被称为“谋士”;其他如舞刀弄棒者,就是“侠士”等
现在的“战士”、“护士”等也是那个时代“士”的概念比较宽泛的遗存痕迹
在“士”刚形成的年代里,这个特殊人群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由于“士”自己不能创造谋生的财富,如果不想依附于权力,他们必须靠出卖自己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
出卖的对象有的是社会,有的依然是权贵
对于孔子来说,没有一个君主养着他,他办了一个民间私立学校,靠收取学费谋生
但是,如果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出路,不被社会接受,他的私立学校也办不下去
因此,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推广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是推销自己的学生
当今大学生的求职也很难,很少有哪个校长会像孔子一样到处推荐自己的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身价作保
如果今天某个校长也像孔子一样亲自面对用人市场,如果他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可能会轻松点,否则的话,很可能也会像孔子一样,“累累如丧家之犬”
因此,孔子听说别人用“丧家犬”来形容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快,反而认为别人说得很对
孔子亲自培养的儒士,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缺少市场需求的“产品”
那个年代的特殊人才,更多的是类似四大公子网罗的“门客”
门客都有一些特殊技能,有知识分子,也有所谓溜门撬锁、鸡鸣狗盗之徒
门客的主人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比较容易
而孔子的学生掌握的是一种管理社会和国家的观念以及方法,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权贵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
对此,孔子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
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君子”,也就是在道德上令人放心
这种道德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从而保证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二是让掌握权力的人,接受他以“仁”为核心的观念
这两种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前一种是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后一种是培育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
几百几千年后,孔子开创的产品畅销全中国,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风光是孔子生前不知道的
就好比松下幸之助现在已经成为成功商业的典范,但是在企业的开创阶段,毫无疑问,松下幸之助也经常“累累如丧家之犬”
孔子为了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广泛的赏识者,还采用了一些现成的方法,例如,他提出“忠君”的主张
但是,“忠”并不是儒家独有的
在另一种“士”的身上,这种“忠”很早就发展成了“愚忠”,这种“士”就是当时所谓的“侠士”
“士为知己者死”并不是儒士的主张,而是墨家“侠士”的创造
儒士与侠士不同,儒士掌握的是一套社会的管理方法,因此,儒士主张“道不同,不与为谋”,也就是说,“忠”是有条件的,是对那些有共同价值观念者的“忠”,这种“忠”可以保证具有丰富知识和高超智慧的儒士不会轻易犯上作乱,因为,既然“在上者”已经接受了儒家的观念,何必还要争权夺利呢?大家合力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吧
对于不接受儒家思想的统治者,儒士们宁愿“不与为谋”,而不会愚忠
“侠士”所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例如攻城术、格斗术等(电影《墨攻》有所体现,但不太准确)
对于权力拥有者来说,这种技术被别人利用会对自己造成不利
即使被自己利用,万一变心,“侠士”的武功也可能对权贵造成生命威胁,“侠以武犯禁”正是这个意思
有鉴于此,中国古代最早的“科学家”们便形成了“愚忠”的思想,“士为知己者死”就是为了保证让恩主绝对放心,把最宝贵的生命都当赌注押了上去,像是发一个毒誓
这种“侠士”与“门客”也挺接近
随着以后大一统社会的形成,“侠士”的特殊技能被他人利用的可能性降低了,“侠士”的愚忠慢慢成为一种江湖社会的生存法则,结拜兄弟“不在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江湖社会中,背叛同门是最大的罪恶,显示了只注重“知己者”而轻视“同道者”的不良传统
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重恩情、轻道义所造成的另一面是令人感动的“一诺千金”和“不辞赴汤蹈火”的奉献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诸子百家之间,即使在“独尊儒术”后,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的现象也始终存在
例如,儒家也接受了墨家重然诺、讲信用的原则
但是,由于儒家在近代成为被批判的第一对象,很多原本不属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也被简单化地归到儒家头上,比方说上面提到的“愚忠”
“愚忠”其实也是墨家的传统
这么说并不代表儒家绝对正确,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今天看来就不够正确
要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儒士、侠士在内的各种新兴的“士”的阶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状态都差不多,都面临如何吃饭的问题
因此,鲁迅说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是基本正确的
只不过那时的“流氓”不是今天“流氓”的概念,而是指“流民”,以区别那些在固定地点靠生产技能谋生的人
(参见《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
所以,说孔子如丧家犬一般,某种程度上说的没错
孔子接受这种说法,也有点自我嘲笑的意思,它体现了孔子身前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打拼的客观形象
直到几百年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儒家的教育方式成为正统,儒家的思想也成为正统
这种正统的地位虽然也与权力有较为紧密的关系,但决不是简单的依附
对于儒家学说为何在几百年后才成为正统,以后再说

谁有李零《丧家狗》的读书笔记

答:读李零《丧家狗》 读书笔记 注意他的名字纯属偶然
那是因为在接触易经的时候,突然觉着看古书,应该读原典,怎么也显得严谨
其实我没完整看过一本原典,毕竟古文晦涩,没能力读,读起来吃力
尤其重要的是,这时代这时候大家都这么浮躁,喝酒泡妞,我哪能免得了俗,静下心来一个一个字来读书?所以嘴上觉得应该读原典,心底里其实喜欢那些说要看原典的人写的读原典的书,虽读不到原的,好歹总比那些把古书发扬到十万八千里的强吧? 那天觉着自己也好歹看了些巫术类的东西,总该知道知道这玩意儿哪来的吧,便买了本《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心想这考古学家写的,总会有根有据,不会有假
只是一直搁在书架上还没细看,还时有这种书得到老了慢慢看的念头起来
前日在温州陪女儿逛书店,看到《丧家狗》,原有听过这本书,又看副标题说是读论语的,便买了来
没想一翻这书的序就喜欢上这老头了,再一看这名字,原来,就是上面这两本考的作者,李零
老头子说话直白风趣,话呢直接说到点子上,隐隐觉着性格不羁豪放的样子
相反,文章又很有考古学家的职业病,喜欢注解、出处,相当的严谨
但又很欣喜地看到书页下方的注解,有时根本就是他自己的另一段很白的话,比如对“学术不能跟着政治跑,跟着政治对手跑”这样注解:[1]“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是斗争哲学,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当然有它的道理
但敌人吃饭不吃屎,你总不能吃屎不吃饭
这话,不能做无限推广
还有的注解说得透,比如:[1]我和唐晓峰先生聊天,有一共识,坏人做坏事有恶报,还比较多,但好人做好事有善报,却非常少
摘录: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所以,得过且过,怎么快乐怎么过的人就是一条幸福的家养狗) 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
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
说好就好,说坏就坏
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火车,千里迢迢,不是一时半会儿,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
……而是人心的倾侧反覆,好好一人,说变就变,非常无耻
落下的病根,或曰后遗症,今天没断
据我所知,当年的批孔干将,现在也是急先锋,只不过换了尊孔而已
他们比我年纪大,原先受过尊孔教育
从尊孔到批孔,从批孔再到尊孔,他们是轻车熟路
(非常无耻) 我崇拜知识,不崇拜知识分子
我见过的知识分子,好人有,但很多不是东西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治统),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三种都是意识形态
我读《论语》,就是要挑战这套咒语
我的读法是: (1)查考词语,通读全书
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
先参合旧注(以程树德《论语集释》为主),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过一遍
(我就喜欢他这个读法) (2)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
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
借这种考察,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读
(3)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4)最后,是我的总结
我想思考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解另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
(喜欢这种表述) 孔子这本书,有不少道德格言,有些比较精彩,有些一般般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
我于《论语》,也是如此
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
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 特别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
望采纳 谢谢

孔子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中“哀麟”指的谁?

答:指麒麟
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孔子遇麟而生,从小听母亲时常说起,所以对麒麟有一份特殊感情
鲁哀公十四年,鲁哀公到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大野打猎,遇见麒麟并将其射死,但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麒麟),于是请孔子前来辨认
孔子看到是一只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孔子见麒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并从此以后不然继续写作,从而有了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出自李零的《丧家狗》这本书
节选片段: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
扩展资料《丧家狗》是2007年版李零著图书
该书继2005年度十大好书《花间一壶酒》,2006年度十大好书《兵以诈立》之后,李零又一部振聋发聩之作《丧家狗——我读论语》
本书为修订版,为2007年10月第2次印刷
本书附赠: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
李零说:《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
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
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李零著有:《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简帛古考与学术源流》《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李零自选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家狗

比喻落魄不得志,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叫 用动物特征比喻某种人的词

答:丧家之犬 [sàng jiā zhī quǎn]【解释】:无家可归的狗
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示例】:敌人溃不成军,惶惶如~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找一篇文章叫做《二桃杀三士》

答:读 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解 释: 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事见春秋·齐·晏婴《宴子春秋·谏下》,比喻借刀杀人
出 处: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用 法:主谓式;作分句;比喻借刀杀人 示 例:1、当代·殷谦《晚茶集》:“说‘孔子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还说‘任何像孔子一样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样内蕴着二桃杀三士的因子的言论,侮辱了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拐弯抹角地在他们身上形成了精神杀伤
那教授就是一个蔑视别人的存在的妄人,因为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同时代人的,而是以自己在文化、政治上的好恶来判断古代人的,这不用说就是一个笑话,这种人的话不听也罢,其人不足法,其言也不足取
”2、唐·李白《惧谗》诗:“~,讵假剑如霜
” 近义词:借刀杀人、二桃三士

三桃杀三力士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答:成语出处 出自《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通过记载他治理政务等一系列事迹,来展现他杰出的才能和智慧
里面有个著名的故事突出了他的权术和谋略,后来发展成为一则成语
成语典故 那是齐景公时期
齐景公已经是晏子服务的第三个国君了
此时的晏子经过多年的官场摸爬滚打,在齐国的地位是相当地巩固
当时齐国有三位著名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他们人人武艺高强,勇气盖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俨然是齐国武将里的明星
这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彼此互壮声势
由于自恃武艺高,功劳大,他们非常骄横,不把别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对晏子也不够尊敬
晏子是看在眼里,忧在心里
这些莽夫如果势力越来越大可不是好事啊,他们可不讲究什么礼仪伦法,将来出什么祸患就不好了
晏子他老人家拜见齐景公,把心里想法一说,齐景公虽然觉得除去三位勇将未免可惜,可是晏子的话也有道理,而且晏子那时太有权威了,齐景公也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得,您老就看着办吧!” 晏子准备停当后,由齐景公宣来三位猛将,说要赏赐他们
三人听说国君有赏,当然兴冲冲地前来
到了殿前,却看见案上有一个华 祸根:桃子丽的金盘,盘子里是两个娇艳欲滴的大桃子,一阵芬香扑鼻而来
三个勇士顿时流下了口水
晏子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三位都是国家栋梁、钢铁卫士
这宫廷后院新引进了一棵优良桃树,国君要请您们品尝这一次结的桃子
可是现在熟透的只有两个,就请将军们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分这两个桃子吧
”晏子露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三将中,公孙接是个急性子,抢先发言了:“想当年我曾在密林捕杀野猪,也曾在山中搏杀猛虎,密林的树木和山间的风声都铭记着我的勇猛,我还得不到一个桃子吗?” 说完他上前大大方方取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也不甘示弱,第二个表白:“真的勇士,能够击溃来犯的强敌
我老田曾两次领兵作战,在纷飞的战火中击败敌军,捍卫齐国的尊严,守护齐国的人民,这样子还不配享受一个桃子吗?”他自信地上前取过第二个桃子
古冶子因为不好意思太争先,客气了一下,不料一眨眼桃子就没了,怒火顿时燃烧他的脸庞,“你们杀过虎,杀过人,够勇猛了
可是要知道俺当年守护国君渡黄河,途中河水里突然冒出一只大鳖,一口咬住国君的马车,拖入河水中,别人能吓蒙了,唯独俺为了让国君安心,跃入水中,与这个庞大的鳖怪缠斗
为了追杀它,我游出九里之遥,一番激战要了它的狗命
最后我浮出水面,一手握着割下来的鳖头,一手拉着国君的坐骑,当时大船上的人都吓呆了,没人以为我会活着回来
像我这样,是勇敢不如你们,还是功劳不如你们呢?可是桃子却没了!”“哐啷”一声,他拔出自己的宝剑,剑锋 二桃杀三士漫画闪着凛凛的寒光
前两人听后,不由得满脸羞愧,“论勇猛,古冶子在水中搏杀半日之久,我们赶不上;论功劳,古冶子护卫国君的安全,我们也不如
可是我们却把桃子先抢夺下来,让真正大功的人一无所有,这是品行的问题啊,暴露了我的贪婪、无耻
”两个自恃甚高的人物,看重自己的荣誉,比生命还重要
此时自觉做了无耻的事,便羞愧难当,于是立刻拔剑自刎!两股鲜血,瞬间便染红了齐国的宫殿
古冶子看到地上的两具尸体,大惊之余,也开始痛悔:“我们本是朋友,可是一会的功夫,他们死了,我还活着,这就是不仁;我用话语来吹捧自己,羞辱朋友,这是无义;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感到悔恨,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
我这样一个三无的人,还有脸面活在世上吗?”于是他也自刎而死
区区两个桃子,顷刻间让三位猛将都倒在血泊之中,齐景公也有些伤怀
他下令将他们葬在一起
成语鉴赏 这则故事,本来是夸赞晏子的谋略和机智,也反映了一种政治层面上的悲凉和残酷
官方的意识形态,把中央集权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是最重要的
即使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们,只要有较多的兵权,有较大的号召力,就自然成为君主的眼中钉、肉中刺,“狡兔死,走狗烹”,成为叱咤疆场的将军们难以摆脱的厄运与结局
他们的存在价值只在敌军来袭的时候,只在君主有生命之危的时刻,当天下太平、歌舞一片时,就是他们谢幕的时候了
这则成语故事最打动人的,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晏子利用的三人弱点,并非是他们的鲁莽与骄狂,而恰恰是他们的君子风度
他们开始时比较骄傲,都看重自己的事功
是古冶子的一番话让另二人感到了羞耻,当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情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
古冶子后来的举动同样如此
他们都以君子的规范来要求自己,而君子在严酷、卑鄙的政治斗争中,必然是处处碰壁,难逃失败命运的
成语示例 ◎唐·李白《惧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 ◎当代·殷谦《晚茶集》:“说‘孔子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还说‘任何像孔子一样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样内蕴着二桃杀三士的因子的言论,侮辱了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拐弯抹角地在他们身上形成了精神杀伤
那教授就是一个蔑视别人的存在的妄人,因为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同时代人的,而是以自己在文化、政治上的好恶来判断古代人的,这不用说就是一个笑话,这种人的话不听也罢,其人不足法,其言也不足取
”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论语》如何成为经典?

答: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一半在内容,一半在题目
“丧家狗”之书名非常刺激,这个词本身出自包括《史记·孔子世家》在内的许多史籍,是别人说孔子不得志,总失败,虽略带讥讽,却并无敌意,孔子自己也认可这个说法,因此这事才在当时崇儒尊孔的氛围中载入史册,传到如今
李零就此发挥说:任何怀抱理想,不满于现实世界的人,都是“丧家狗”
而近代思想家(李零举了美国的萨义德,其实类似的还有俄国的别尔嘉耶夫、法国的布迪厄等许多人也讲过大意相近的话)认为,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以社会良心自居,价值观疏离主流,批判现实,愤世嫉俗,因而具有强烈孤独感的那些人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就是那些甘为“丧家狗”而坚决拒绝做“看家狗”的人
因此李零说孔子是他们的代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2页)
显然,李零对孔子的这种评价类似俄国人之评陀斯妥耶夫斯基、法国人之评雨果,应该说很不低了
甚至可以说,在那些不把孔子当神、当“圣人”来崇拜的人们中,这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如果不是在知识方面,至少在人格方面是如此
五四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来,那些反儒的人们恰恰是流行把孔子骂成统治者的“看家狗”的
因此李零此书甚至可以说是为孔子翻案辩诬、恢复名誉的代表作
出来找李零算账的本来应该是反孔派人士才是
可是如今尊孔似乎已经成了主流,反孔人士已经顾不上与李零计较了
而“狗”这个词在今天的中国与司马迁的时代相比毕竟有了更浓的贬义,李零没有顾及这一点(这是他的疏忽),因此只看书名不看书的人会误以为他把孔夫子糟蹋成如何不堪
加上今天的“儒者”与过去一样五花八门,既有“从道不从君”的清流(他们其实与孔子一样是“丧家狗”),也有一些吃尊孔饭的人,后者打心眼里就瞧不起类似雨果那样无权无势的理想主义者,总希望自己所尊的就是那权势煊赫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连名字都可以卖出巨额“版税”的
他们见到“丧家狗”的书名就怒火攻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实,最近走红的另一部关于《论语》的畅销书,学术水平如何且不去说它(作为通俗读物也不宜苛求),单就这评价观念就低俗得很,在尊孔的旗号下几乎把孔夫子描绘成了权势的“看家狗”,要说糟蹋孔夫子,真是莫此为甚了
幸有李零的书在,真还是可以给夫子挽回不少形象的
《论语》原来本非经俗儒安知夫子心 李零没有把孔子当做堂皇的“圣人”,却也决不像“五四”时那样,把孔子当作反面人物来否定
在他的书里,孔子是个“怀抱理想”的好人
但是评孔子毕竟不同于评《论语》
孔子其人如何姑且不论,《论语》一书,即便在尊孔的儒家体系里,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要讲《论语》,这是首先需涉及的问题
讲到儒家经典,我们知道《论语》的地位是历经变化的
孔子如果自己知道今天的人把《论语》放在《六经》之上,恐怕他也不大会高兴
其实孔子以后很长(长达千年以上)一段时间,《论语》虽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书,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没有把它当做经典的
那时儒家崇奉的是《易》、《诗》、《书》、《礼》、《乐》和《春秋》“六经”,所谓《乐》是典礼音乐,当时没有记谱法,所以只是口耳相传并无经书
有书的就是“五经”
那时的儒家一直就讲这“五经”或者“六经”
传承旧学的是“我注六经”,发挥新说的是“六经注我”,官方设立“五经博士”,儒者传习也按五经分科
司马迁总结孔子的成就说:“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
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
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这里提到的很多事是出自《论语》的记载,显然太史公很熟悉此书,却不提此书,他讲孔子的贡献和影响,没有一字提到《论语》
班固释“儒”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这里仍然只提到六经
直到唐代,颜师古编《新定五经》,孔颖达纂《五经正义》,这期间人们又把“礼”学扩大为《仪礼》、《礼记》、《周礼》等“三礼”,“春秋”学扩大为《公羊》、《谷梁》、《左传》“三传”,三礼三传至唐并皆入为经,连同《易》、《诗》、《书》号称“九经”,而《论语》仍然不在其中
当然作为儒家,把《论语》从诸子著述中拔出给予特殊地位,也不难理解
《汉书·艺文志》在沿用刘歆《七略》分类法时,把《论语》与《孝经》、小学都附于六经之后列于“六艺略”(颜师古注:“六艺,六经也”),而不列于“诸子略”,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这“六艺九家”中的后三家与“六经”还是有质的区别
当时这三家都被视为“传”,亦即解经的著述而不是经本身,正如《诗经》有齐后氏传、韩内外传、《春秋》经有公羊、谷梁与左氏“三传”一样
换言之,《论语》当时的地位与左丘明、韩婴等人的著作相当
而东汉的王充还说:“《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以其遗非经”,明指《论语》并非经书
王充指出,那时规定五经都用二尺四寸的长简钞写,而像《论语》这样的书则只能用八寸短简
(《论衡·正说》)李零列举考古出土的实物,表明这个说法是确实在遵行的(35-36页)
可见在当初儒家那里,《论语》的地位绝对无法与“五经”相比
直到北宋中期以后,刘敞首倡“七经”之说,《论语》才首次列入其中
南宋末年,朱熹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当时又出现了“十三经”之说,也把《论语》列入
所以,《论语》被尊为经典,并非古儒传统,而是宋明理学的特点
即使把儒家学派当作信奉的对象,《论语》本身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讨论的
孔子之功非《论语》绍述“圣道”在六经 陈明先生说,训诂不仅要从字词中着眼,而且要放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去看,这个说法我很赞成
正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古儒崇奉《五经》而不是《论语》,这完全可以理解
孔子及其学派当时的主要事业是什么?主要不是弄了一本《论语》教人修身养性,《论语》也不是孔子自己写的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今天这话被许多人理解为他自认主要是教育家,培养了很多学生
这样理解其实也不对
所谓“述”,并非讲课,而是“绍述”即整理、阐扬之意
整理什么?就是整理三代(其实主要是西周)的典籍,也就是“好古”
所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能分割的一句话,它的意思并不是“只教书,不写作”,而是“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
可见孔子并不标榜自己创作了什么,就算《论语》是他的口授作品,与他整理、编辑的西周典籍即所谓“六经”相比,也并不重要
孔子也没有标榜教出了多少学生,但很自负他传承了周公之道
前述司马迁、班固等人强调的也是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功
按照汉儒的说法,《易》的《易传》,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等皆出孔子之手;《诗》三千篇,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并皆配弦歌;《尚书》三千篇,孔子删定为百篇;《士礼》十七篇,为孔子编定;《春秋》则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史记”(指当时的官史,并非后来那部“太史公书”)修成的(《史记·孔子世家》)
尽管这些说法具体到每一项都争议不少,但孔子绍述古典之功是公认的
总之,孔子一生心血所寄、他毕生事业的核心,就是他系统地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典籍,“尧舜文武周公之道”因以载之,而不是他自己创作了什么
当然除了整理六经,他还干了许多事:他曾经风尘仆仆到处游说,希望当权者按他的意图来“从周”,他也确实立学杏坛,为传承“周公之道”培养了许多门生
但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吾从周”而为,而承载“周制”弘扬“三代”价值观的,主要并非《论语》,而是“六经”
不仅那时儒家的经典是“六经”而非《论语》,甚至儒门的宗主究竟是孔子还是周公,也长期存在着争论
李零指出孔子生前不是、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是他死后子贡、宰予等一帮门生把他抬举成圣人的
其实,子贡他们远未达到目的
所以直到汉代,在儒家内部的经学论战中古文经学派仍然主张儒门的宗主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孔子是“先师”,周公才是“先圣”
先师传先圣之道当然也是伟大贡献,但不能与先圣等量齐观
尽管这种“传经不传道,尊周不尊孔”的论调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看实际上是儒表法里状态下“从君不从道,尊官不尊士”的反映,但从学理上讲,这种说法和孔子自己一再讲“从周”、强调对于周公之道自己只是绍述者而非创作者是密切吻合的
丧家只缘周变秦坑儒皆为古非今 所以,像黑格尔这样的西方人看到《论语》这样充满了浅白“大实话”的书便对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不屑一顾,固然是蔽于偏见–不读六经,只凭《论语》来妄评儒学,这与只凭《毛主席语录》来妄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样吗?而今天有些人把《论语》抬高到近乎“儒家圣经”的程度,那也有似于当年把一本薄薄的《毛主席语录》说成是马克思主义“顶峰”一样,今天的“《论语》热”对于儒家,与当年的“'语录'热”对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弘扬,还是糟蹋呢?真值得研究
孔子几乎花毕生精力来搜集、整理、编辑周代典籍,包括形而上学(《易》)、政治文献(《书》)、社会伦理规范(《礼》)、官民文艺遗产(《诗》)和历史纪录(《春秋》)等,他这样做当然并不是仅仅基于学术兴趣
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都生当近代以前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发生最剧烈变化的“周秦之际”,对于这个时代的变化,他们都觉得是礼坏乐崩、山谷陵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因此他们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
孔子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三代”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
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
显然,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
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死去的“先王”可以是完人,孔子也没少对之歌功颂德,然而他们已经死了,不能给孔子以恩宠,而活着的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则是很不待见的
因此五四以后的激进派有称道孔子的,说他是“革命家”,这自然是夸张,揭竿造反这种事孔子不会干
但他是当时的“异见人士”则毫无疑问
对孔子,不管是褒还是贬,都得从这点出发
过去反孔批孔的,说孔子对现实不满是“历史倒退论”、“今不如昔论”,是“九斤老太”,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狂”
几十年批儒,孔子最大的罪状就是这个
而褒孔扬孔的,则说孔子的这种不满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是“独立人格”与“社会良知”的体现
总之,复古倒退也罢,批判精神也罢,相反的评价针对的是同一个事实:就是孔子对现实不满
那么孔子对什么样的现实不满?当然就是对“周秦之变”不满
在当时的剧变中,孔子是维护周制,主张复古,宣传“王道”,反对最终导致秦制的“霸道”的
而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另一股潮流,即法家,则是推动秦制的
周秦之变背后的思想冲突,主要就是所谓的儒法斗争
过去我国史学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社会阶段论”曾经认为周秦分别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而且把秦以后的政治结构称为“封建专制主义”
于是维护周制的孔子就被斥为“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人物,而汉武帝以后被尊崇的董仲舒式的新儒学又被斥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代表
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再这样讲了—人们一方面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奴隶社会”,另一方面也知道汉语传统所谓的“封建”即封邦建国诸侯林立的西周宗法贵族政治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帝国“专制主义”,是差异很大的两回事
在这个意义上,孔孟时代的古儒确对秦政式“专制主义”十分拒斥
当然这并非像一些以现代观念拔高儒家的人讲的那样是因为古儒中有什么“自由民主”因素,而是因为孔孟弘扬的是以宗族认同、小共同体本位、大宗封建小宗、封臣依附于封主、封主保护封臣为基础的周制,他们是以“封建”反“专制”、以贵族政治抵制皇权-官僚政治的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具体相信什么“五种形态”,但总相信历史进化论,认为后来总比先前好,后来的秦不管是什么“社会”,总比先前的周“进步”,而孔子要“复古倒退”,总是不对的
这种看法问题也很大,姑且不说“后来总比先前好”的庸俗“进步史观”能否成立,就算“后来”确实更为“进步”,它也并非不能批判、反思,否则社会怎么能继续“进步”?而这种批判利用过去的资源、采取“复古”的形式,在世界史上其实甚为常见
中世纪晚期西欧著名的“复兴”运动(过去译为“文艺复兴”不确,而且望文生义容易误解)不就是以复希腊罗马之古为标榜的吗?它是“复辟”了古希腊罗马的所谓“奴隶制”还是推动西欧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不是很清楚吗? 所以对于孔子的复古、“从周”,我们既不能闭眼不看,而把夫子看作个超时空的神仙,捧成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古今而皆能的空话大话的“圣人”,也不能抓住“复古”就骂他“反动”,似乎“先进分子”就只有满嘴摩登一身时髦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加给古儒的罪名是“以古非今”
而今天我们论孔子,当然要讨论这“古”当不当“以”,但更要讨论这“今”该不该“非”
—这且按下不表
丧家烈士鲁诸儒看家好狗叔孙通 李零指出,孔子使劲讲道德,正是因为当时宗法道德已经崩溃
这无疑是对的
在宗族认同普遍、封主-封臣关系稳定的西周,那套价值体系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被视为自然,并没有系统化论证与大力弘扬的需要
所以在“三代”,在真正的周公之世,是没有儒家一说的
正是在西周社会结构及其价值体系已经“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以“吾从周”为志的孔子及其学派才应运而生
而整理“六经”既是对“周制”(或“三代之制”)的系统化叙述,更是弘扬“周公之道”的一整套价值宣示,它比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论语》—一本头绪纷繁随手记下的孔门师生杂感录重要得多,也就理所当然了
然而孔孟的努力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孔、孟两人当时都是到处碰壁、倍感孤独的“丧家狗”
但是他们的学生也有很得意的,因为在那时的大潮中儒门后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
在“礼坏乐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孔子身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影响的主要就是思孟与荀子两支
荀子“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再“从周”而改行“法后王”,汇合于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
而思孟一支则历经坎坷,与法家和秦制激烈冲突,以至发生“焚书坑儒”
虽然“焚坑之祸”实际上是全面压制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并非只对孔门(首当其冲的那些方士还并非儒家),后来儒者只讲坑“儒”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烈士形象
但是应该承认,在“周秦之变”中最鲜明地“从周”的儒家是这场镇压的重点
所谓“燔诗书,明法令”的说法和“以古非今”的罪名,都明显地体现了“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儒法冲突在这场事变中的重要性
而这也导致了儒门分化加剧
有些人,例如后来号称汉代“儒宗”的叔孙通,靠曲学阿世、谄媚“暴秦”仍然混得不错,而且秦亡后还有奶便是娘,“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史记·刘敬叔孙通传》)
而另一些人,如以孔子七世孙孔鲋为代表的“鲁诸儒”则相反,他们对暴政忍无可忍,从“异见人士”真正变成了革命党
最后孔鲋带领“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即陈胜)”,投身反秦起义
在兵败陈下的悲壮一幕中,孔鲋这个“缙绅先生”居然与农民造反领袖陈胜一同死难
于是孔鲋与叔孙通,上继孟子与荀子,代表了大分化中儒者的两种主要选择:是像孔鲋那样继续做“丧家狗”,甚至不仅“丧家”还丧身,成为反抗暴政的“烈士”呢,还是像叔孙通那样改换门庭做“看家狗”?应当说多数儒者还是依违两者间,既不能像孔鲋那样杀身成仁,也不愿像叔孙通那样寡廉鲜耻
以法治国儒治心《论语》于是而为经 然而在不断碰壁之后,还是叔孙通的道路显得越来越有优势
到了汉景帝时代,一些儒家还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所谓汤武革命、顺天应人
结果在如今可以被称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那次“辕黄之争”中,碰了一鼻子灰,汉景帝宣布革命理论不能再讲,“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正好西汉前期几十年间由道家演变而来的黄老之学是主流思想,而汉初黄老继承庄子的犬儒主义,提倡顺其自然、恢诡谲怪、因是因非、无可无不可,像孔老夫子那样死脑筋想不开一定要“吾从周”,那不是犯傻吗?于是在“上好申韩,下必佛老”,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氛围中,后来之儒越来越学乖了,懂得“圆融通透”了
他们先是学会了“以法入礼”(瞿同祖先生曾论证过曹魏时“以礼入法”和“法律的儒家化”,但实际上此前数百年已先有“以法入礼”和“伦理的法家化”,到曹魏时再“儒家化”,此“儒家”已非彼孔孟时的儒家了)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先生又把韩非发明的“三纲”弄过来,完成了“儒表法里”的改造,于是武帝龙颜大悦,儒家据说也就得到了“独尊”的地位
尽管董先生“丧家狗”的习性尚未全泯,他在放弃“革命”的同时还把那装神弄鬼的谶纬之学弄来,想对皇上保留一点“上天示警”的约束,但后来在曹魏到隋唐间皇上们又感不爽,下辣手杀了许多人,把谶纬禁绝,于是“上天示警”也不灵了
这样,儒者便完成了从“丧家”到“看家”的演变
“百代都行秦政制”,体现“周公之道”的“五经”自然显得太虚了些,经典尽管还是经典,但不能过于当真
这时《论语》的重要性就出来了:“霸道”既然惹不起,“外王”既然搞不成,我们就玩“内圣”吧!而《论语》作为纪录孔子“嘉言懿行”的书,恰好用作修身养性的指南
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
今天理学家讲滥了的“内圣外王”其实本来源于《庄子·天下篇》,是道家之言,并非儒家祖传
正如李零所言,孔子那时只讲“远圣”(尧舜等远古圣王)而从不言今圣
所谓“远圣”也只是通过行仁政安天下,而不是通过修身养性体现出来的
亦即那时的儒学只讲“外王”,而不讲什么“内圣”
只是在外王无可挽回地变成“外霸”后,儒学才逐渐变成“向内用功”的心性之学
后来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行秀曾有名言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万松老人自知佛学不能治国,所以只为之争取形而上领域的权威地位
但确切地说,这话与其说讲儒佛关系,不如说用在法儒关系上更合适,就是“以法治国,以儒治心”(当然这里讲的以法家治国决不能混淆于今天强调现代人权法治的“以法治国”概念)
秦不用说是以“反儒”治国的,“百代都行秦政制”的后世也不可能真正“以儒治国”,充其量不过是以“儒表法里”治国而已
于是不能治国的儒便只能“治心”了
这就是宋以后《论语》不但成了“经”,而且位列“五经”之前,乃至今天许多人谈起儒家来不知有五经、但知有《论语》的原因
(作者:清华大学教授)

丧家狗的内容简介

答:孔子是个什么人,《论语》到底讲什么?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
李零说:《论语》要拆开来读: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孔子不是圣,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唇焦口燥,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读他的书,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
夫子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
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

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

答: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被人描绘成“丧家犬”孔子也没介意,认为别人说得对,孔子去世很多年之后
变成批判孔子使用最多的词汇“后人批判的含义与当初的含义不尽相同,要理解孔子成为,的真实含义“就要从孔子身处的时代说起”孔子头上的桂冠很多,例如教育家、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等等
这些桂冠都是后人加给孔子的
在孔子身前,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说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万世之师,孔子身前所做的事情之一是努力促成和规范了一种社会上新兴职业,这种职业被后人称为
用职业这个词在这里是借用一个方便理解的现代词汇“而不能完全从现代职业概念来理解”今天人们对,的理解一般都是指知识分子、文化人”更窄一点的理解是指历史上的
儒士“孔子的年代”刚刚开始形成“而孔子对于其日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刚形成的时候包括的范围较大,一般是指那些不靠具体生产活动谋生的特殊阶层“这个特殊阶层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区别当时社会上对于权贵依附性很强的
门客“例如读书人”这些人后来常常被称为,谋士,其他如舞刀弄棒者,战士,等也是那个时代;的概念比较宽泛的遗存痕迹“刚形成的年代里“这个特殊人群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士”自己不能创造谋生的财富“如果不想依附于权力”他们必须靠出卖自己的特殊才能
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出卖的对象有的是社会”有的依然是权贵,对于孔子来说
没有一个君主养着他“他办了一个民间私立学校”靠收取学费谋生,如果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出路,不被社会接受
他的私立学校也办不下去,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推广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是推销自己的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求职也很难
很少有哪个校长会像孔子一样到处推荐自己的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身价作保,如果今天某个校长也像孔子一样亲自面对用人市场,如果他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
可能会轻松点,很可能也会像孔子一样,孔子听说别人用,来形容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快,反而认为别人说得很对,孔子亲自培养的儒士,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缺少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个年代的特殊人才”更多的是类似四大公子网罗的
门客都有一些特殊技能“有知识分子”也有所谓溜门撬锁、鸡鸣狗盗之徒,门客的主人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比较容易,而孔子的学生掌握的是一种管理社会和国家的观念以及方法
没有多少权贵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对此”孔子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
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君子“也就是在道德上令人放心”这种道德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
从而保证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二是让掌握权力的人,接受他以
为核心的观念,这两种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前一种是生产高品质的产品
后一种是培育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
孔子开创的产品畅销全中国”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风光是孔子生前不知道的
就好比松下幸之助现在已经成为成功商业的典范,但是在企业的开创阶段
毫无疑问,松下幸之助也经常“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为了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广泛的赏识者
还采用了一些现成的方法,他提出,忠君
的主张,并不是儒家独有的
的身上,很早就发展成了
士,就是当时所谓的“而是墨家“的创造
儒士与侠士不同“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重恩情、轻道义所造成的另一面是令人感动的,一诺千金“的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独尊儒术“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的现象也始终存在,儒家也接受了墨家重然诺、讲信用的原则,由于儒家在近代成为被批判的第一对象,很多原本不属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也被简单化地归到儒家头上,比方说上面提到的,愚忠”其实也是墨家的传统
这么说并不代表儒家绝对正确“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在今天看来就不够正确“要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儒士、侠士在内的各种新兴的,的阶层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状态都差不多“都面临如何吃饭的问题”鲁迅说儒、侠是,的祖师爷是基本正确的
只不过那时的,不是今天”流氓
的概念“以区别那些在固定地点靠生产技能谋生的人”(参见《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说孔子如丧家犬一般,某种程度上说的没错
孔子接受这种说法?

谁有李零《丧家狗》的读书笔记

答:读李零《丧家狗》 读书笔记 注意他的名字纯属偶然
那是因为在接触易经的时候,突然觉着看古书,应该读原典,其实我没完整看过一本原典,毕竟古文晦涩,没能力读,读起来吃力
这时代这时候大家都这么浮躁,我哪能免得了俗,静下心来一个一个字来读书?所以嘴上觉得应该读原典,心底里其实喜欢那些说要看原典的人写的读原典的书,虽读不到原的,好歹总比那些把古书发扬到十万八千里的强吧?那天觉着自己也好歹看了些巫术类的东西,总该知道知道这玩意儿哪来的吧,便买了本《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心想这考古学家写的,总会有根有据,不会有假
只是一直搁在书架上还没细看,还时有这种书得到老了慢慢看的念头起来
前日在温州陪女儿逛书店,看到《丧家狗》,原有听过这本书,又看副标题说是读论语的,没想一翻这书的序就喜欢上这老头了,就是上面这两本考的作者,李零
老头子说话直白风趣,话呢直接说到点子上,隐隐觉着性格不羁豪放的样子
文章又很有考古学家的职业病,喜欢注解、出处,但又很欣喜地看到书页下方的注解,有时根本就是他自己的另一段很白的话,学术不能跟着政治跑,跟着政治对手跑”凡是敌人反对的,这是斗争哲学,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敌人吃饭不吃屎
你总不能吃屎不吃饭,不能做无限推广,还有的注解说得透
[1]我和唐晓峰先生聊天:坏人做坏事有恶报,但好人做好事有善报,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怎么快乐怎么过的人就是一条幸福的家养狗) 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
说坏就坏,车太少,谁甭想上,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甭管多好,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而是人心的倾侧反覆
今天没断,只不过换了尊孔而已,原先受过尊孔教育,(非常无耻) 我崇拜知识
不崇拜知识分子,我见过的知识分子
历史上捧孔子
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就是要挑战这套咒语,(1)查考词语: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
细读《论语》

孔子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中“哀麟”指的谁?

答:丧家之犬 [sàng jiā zhī quǎn]【解释】:无家可归的狗
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史记·孔子世家》:其颡似尧,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比喻落魄不得志,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叫 用动物特征比喻某种人的词

答:丧家之犬 [sàng jiā zhī quǎn]【解释】:无家可归的狗
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示例】:敌人溃不成军,惶惶如~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找一篇文章叫做《二桃杀三士》

答: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事见春秋·齐·晏婴《宴子春秋·谏下》,比喻借刀杀人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二桃杀三士,主谓式”作分句:1、当代·殷谦《晚茶集》;说‘孔子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还说‘任何像孔子一样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样内蕴着二桃杀三士的因子的言论“侮辱了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拐弯抹角地在他们身上形成了精神杀伤,那教授就是一个蔑视别人的存在的妄人,而是以自己在文化、政治上的好恶来判断古代人的
这不用说就是一个笑话

三桃杀三力士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答:成语出处 出自《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通过记载他治理政务等一系列事迹,来展现他杰出的才能和智慧
里面有个著名的故事突出了他的权术和谋略,后来发展成为一则成语
成语典故 那是齐景公时期
齐景公已经是晏子服务的第三个国君了
此时的晏子经过多年的官场摸爬滚打,在齐国的地位是相当地巩固
当时齐国有三位著名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他们人人武艺高强,勇气盖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俨然是齐国武将里的明星
由于自恃武艺高,他们非常骄横,不把别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对晏子也不够尊敬
晏子是看在眼里,忧在心里
这些莽夫如果势力越来越大可不是好事啊,将来出什么祸患就不好了
晏子他老人家拜见齐景公,齐景公虽然觉得除去三位勇将未免可惜,而且晏子那时太有权威了,齐景公也不好驳人家的面子:您老就看着办吧,晏子准备停当后!由齐景公宣来三位猛将”说要赏赐他们,三人听说国君有赏,却看见案上有一个华 祸根
桃子丽的金盘,盘子里是两个娇艳欲滴的大桃子:三个勇士顿时流下了口水,晏子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
三位都是国家栋梁、钢铁卫士
这宫廷后院新引进了一棵优良桃树:国君要请您们品尝这一次结的桃子“就请将军们根据自己的功劳来分这两个桃子吧,晏子露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公孙接是个急性子
想当年我曾在密林捕杀野猪
也曾在山中搏杀猛虎,密林的树木和山间的风声都铭记着我的勇猛,我还得不到一个桃子吗:说完他上前大大方方取了一个桃子“真的勇士,能够击溃来犯的强敌?我老田曾两次领兵作战”在纷飞的战火中击败敌军
捍卫齐国的尊严,守护齐国的人民:这样子还不配享受一个桃子吗“他自信地上前取过第二个桃子,古冶子因为不好意思太争先
不料一眨眼桃子就没了,怒火顿时燃烧他的脸庞,你们杀过虎,杀过人?够勇猛了”可是要知道俺当年守护国君渡黄河
途中河水里突然冒出一只大鳖,一口咬住国君的马车,唯独俺为了让国君安心“与这个庞大的鳖怪缠斗,一番激战要了它的狗命,最后我浮出水面,一手握着割下来的鳖头,一手拉着国君的坐骑,没人以为我会活着回来,可是桃子却没了
他拔出自己的宝剑,剑锋 二桃杀三士漫画闪着凛凛的寒光,不由得满脸羞愧,古冶子在水中搏杀半日之久?古冶子护卫国君的安全“可是我们却把桃子先抢夺下来,让真正大功的人一无所有,这是品行的问题啊
暴露了我的贪婪、无耻,两个自恃甚高的人物,此时自觉做了无耻的事,便羞愧难当;于是立刻拔剑自刎,瞬间便染红了齐国的宫殿
古冶子看到地上的两具尸体,也开始痛悔,我用话语来吹捧自己,羞辱朋友,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感到悔恨
却又不敢去死,还有脸面活在世上吗“于是他也自刎而死,顷刻间让三位猛将都倒在血泊之中,齐景公也有些伤怀,他下令将他们葬在一起;本来是夸赞晏子的谋略和机智,也反映了一种政治层面上的悲凉和残酷;把中央集权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是最重要的,即使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们
就自然成为君主的眼中钉、肉中刺”狡兔死
走狗烹,成为叱咤疆场的将军们难以摆脱的厄运与结局,他们的存在价值只在敌军来袭的时候
这样内蕴着二桃杀三士的因子的言论,侮辱了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拐弯抹角地在他们身上形成了精神杀伤
那教授就是一个蔑视别人的存在的妄人,因为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同时代人的,而是以自己在文化、政治上的好恶来判断古代人的

《论语》如何成为经典?

答: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一半在内容,之书名非常刺激”这个词本身出自包括《史记·孔子世家》在内的许多史籍,是别人说孔子不得志,虽略带讥讽,孔子自己也认可这个说法,因此这事才在当时崇儒尊孔的氛围中载入史册,传到如今,李零就此发挥说
不满于现实世界的人,而近代思想家(李零举了美国的萨义德”其实类似的还有俄国的别尔嘉耶夫、法国的布迪厄等许多人也讲过大意相近的话)认为
就是以社会良心自居“价值观疏离主流”批判现实,愤世嫉俗,因而具有强烈孤独感的那些人,就是那些甘为
丧家狗,而坚决拒绝做“因此李零说孔子是他们的代表”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李零对孔子的这种评价类似俄国人之评陀斯妥耶夫斯基、法国人之评雨果“应该说很不低了,甚至可以说”在那些不把孔子当神、当
来崇拜的人们中,这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如果不是在知识方面
至少在人格方面是如此,五四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来“那些反儒的人们恰恰是流行把孔子骂成统治者的”因此李零此书甚至可以说是为孔子翻案辩诬、恢复名誉的代表作
出来找李零算账的本来应该是反孔派人士才是,可是如今尊孔似乎已经成了主流“反孔人士已经顾不上与李零计较了”这个词在今天的中国与司马迁的时代相比毕竟有了更浓的贬义
李零没有顾及这一点(这是他的疏忽),因此只看书名不看书的人会误以为他把孔夫子糟蹋成如何不堪
加上今天的“儒者”与过去一样五花八门,从道不从君
的清流(他们其实与孔子一样是“也有一些吃尊孔饭的人“后者打心眼里就瞧不起类似雨果那样无权无势的理想主义者”总希望自己所尊的就是那权势煊赫的“连名字都可以卖出巨额,丧家狗”的书名就怒火攻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其实”最近走红的另一部关于《论语》的畅销书
学术水平如何且不去说它(作为通俗读物也不宜苛求)“单就这评价观念就低俗得很”在尊孔的旗号下几乎把孔夫子描绘成了权势的,看家狗
要说糟蹋孔夫子,幸有李零的书在,真还是可以给夫子挽回不少形象的,《论语》原来本非经俗儒安知夫子心 李零没有把孔子当做堂皇的“圣人”把孔子当作反面人物来否定,孔子是个“怀抱理想”的好人,但是评孔子毕竟不同于评《论语》“孔子其人如何姑且不论”《论语》一书,即便在尊孔的儒家体系里
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要讲《论语》“这是首先需涉及的问题”讲到儒家经典
我们知道《论语》的地位是历经变化的
孔子如果自己知道今天的人把《论语》放在《六经》之上,恐怕他也不大会高兴,其实孔子以后很长(长达千年以上)一段时间,《论语》虽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书?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没有把它当做经典的
那时儒家崇奉的是《易》、《诗》、《书》、《礼》、《乐》和《春秋》,所谓《乐》是典礼音乐,当时没有记谱法
所以只是口耳相传并无经书,有书的就是,那时的儒家一直就讲这
五经“六经,传承旧学的是,发挥新说的是
六经注我“五经博士
儒者传习也按五经分科“司马迁总结孔子的成就说”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
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颜师古注:诸子略“六艺九家
当时这三家都被视为”亦即解经的著述而不是经本身“正如《诗经》有齐后氏传、韩内外传、《春秋》经有公羊、谷梁与左氏”《论语》当时的地位与左丘明、韩婴等人的著作相当”而东汉的王充还说
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
……以其遗非经:明指《论语》并非经书“王充指出,那时规定五经都用二尺四寸的长简钞写,而像《论语》这样的书则只能用八寸短简”(《论衡·正说》)李零列举考古出土的实物,表明这个说法是确实在遵行的(35-36页)
可见在当初儒家那里,《论语》的地位绝对无法与,刘敞首倡,朱熹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五经
也把《论语》列入“《论语》被尊为经典,而是宋明理学的特点”即使把儒家学派当作信奉的对象,《论语》本身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讨论的
孔子之功非《论语》绍述,在六经 陈明先生说,训诂不仅要从字词中着眼
而且要放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去看,这个说法我很赞成
正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古儒崇奉《五经》而不是《论语》”孔子及其学派当时的主要事业是什么,主要不是弄了一本《论语》教人修身养性,《论语》也不是孔子自己写的
孔子自称,今天这话被许多人理解为他自认主要是教育家
这样理解其实也不对,绍述,即整理、阐扬之意
就是整理三代(其实主要是西周)的典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能分割的一句话
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
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可见孔子并不标榜自己创作了什么,就算《论语》是他的口授作品”与他整理、编辑的西周典籍即所谓,孔子也没有标榜教出了多少学生,但很自负他传承了周公之道“前述司马迁、班固等人强调的也是他,祖述尧舜”按照汉儒的说法,《易》的《易传》“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等皆出孔子之手”并皆配弦歌,孔子删定为百篇“为孔子编定”《春秋》则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
史记,(指当时的官史,太史公书,)修成的(《史记·孔子世家》),尽管这些说法具体到每一项都争议不少;但孔子绍述古典之功是公认的,孔子一生心血所寄、他毕生事业的核心,就是他系统地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典籍;当然除了整理六经“他曾经风尘仆仆到处游说
希望当权者按他的意图来,他也确实立学杏坛,周公之道,培养了许多门生“主要并非《论语》,不仅那时儒家的经典是”六经
而非《论语》“甚至儒门的宗主究竟是孔子还是周公”李零指出孔子生前不是、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前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发生最剧烈变化的“周秦之际”对于这个时代的变化,他们都觉得是礼坏乐崩、山谷陵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此他们感时伤怀
积郁难平,愤世嫉俗,孔子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
黄金时代的憧憬”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文明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
满腔悲愤的孔子在,的感叹中”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
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死去的,先王“可以是完人”孔子也没少对之歌功颂德,然而他们已经死了,不能给孔子以恩宠,而活着的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则是很不待见的”因此五四以后的激进派有称道孔子的
说他是,这自然是夸张”揭竿造反这种事孔子不会干,异见人士
过去反孔批孔的,说孔子对现实不满是
历史倒退论,逆历史潮流而动“复辟狂,孔子最大的罪状就是这个”则说孔子的这种不满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独立人格
社会良知“批判精神也罢”相反的评价针对的是同一个事实“那么孔子对什么样的现实不满
周秦之变,在当时的剧变中:孔子是维护周制
主张复古?反对最终导致秦制的
而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另一股潮流,则是推动秦制的”周秦之变背后的思想冲突,主要就是所谓的儒法斗争“过去我国史学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社会阶段论
曾经认为周秦分别属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且把秦以后的政治结构称为
于是维护周制的孔子就被斥为”复辟奴隶制“而汉武帝以后被尊崇的董仲舒式的新儒学又被斥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代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再这样讲了—人们一方面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奴隶社会”另一方面也知道汉语传统所谓的
即封邦建国诸侯林立的西周宗法贵族政治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帝国”是差异很大的两回事“孔孟时代的古儒确对秦政式
专制主义“十分拒斥”当然这并非像一些以现代观念拔高儒家的人讲的那样是因为古儒中有什么,自由民主“而是因为孔孟弘扬的是以宗族认同、小共同体本位、大宗封建小宗、封臣依附于封主、封主保护封臣为基础的周制“封建,专制,、以贵族政治抵制皇权-官僚政治的“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具体相信什么”但总相信历史进化论“认为后来总比先前好”后来的秦不管是什么,社会,总比先前的周“而孔子要“复古倒退”总是不对的
这种看法问题也很大“姑且不说”后来总比先前好,的庸俗,进步史观,确实更为“它也并非不能批判、反思,否则社会怎么能继续“而这种批判利用过去的资源、采取,在世界史上其实甚为常见“中世纪晚期西欧著名的”运动(过去译为”文艺复兴,而且望文生义容易误解)不就是以复希腊罗马之古为标榜的吗”了古希腊罗马的所谓,奴隶制
地产生了分化
礼坏乐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孔子身后“其中有影响的主要就是思孟与荀子两支,荀子
识时务者为俊杰“法后王”汇合于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而思孟一支则历经坎坷”与法家和秦制激烈冲突,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全面压制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并非只对孔门(首当其冲的那些方士还并非儒家)
后来儒者只讲坑“儒”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烈士形象,但是应该承认,的儒家是这场镇压的重点“燔诗书“明法令”以古非今“都明显地体现了”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儒法冲突在这场事变中的重要性”而这也导致了儒门分化加剧,例如后来号称汉代”的叔孙通
靠曲学阿世、谄媚,仍然混得不错”而且秦亡后还有奶便是娘,皆面谀以得亲贵”(《史记·刘敬叔孙通传》),如以孔子七世孙孔鲋为代表的“他们对暴政忍无可忍
异见人士“真正变成了革命党”最后孔鲋带领,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即陈胜),投身反秦起义“在兵败陈下的悲壮一幕中”孔鲋这个
缙绅先生“居然与农民造反领袖陈胜一同死难”于是孔鲋与叔孙通,上继孟子与荀子
代表了大分化中儒者的两种主要选择,是像孔鲋那样继续做“还丧身,成为反抗暴政的:还是像叔孙通那样改换门庭做,应当说多数儒者还是依违两者间”既不能像孔鲋那样杀身成仁,也不愿像叔孙通那样寡廉鲜耻“以法治国儒治心《论语》于是而为经 然而在不断碰壁之后”还是叔孙通的道路显得越来越有优势,到了汉景帝时代“一些儒家还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所谓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汉景帝宣布革命理论不能再讲,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正好西汉前期几十年间由道家演变而来的黄老之学是主流思想“而汉初黄老继承庄子的犬儒主义”提倡顺其自然、恢诡谲怪、因是因非、无可无不可“像孔老夫子那样死脑筋想不开一定要”那不是犯傻吗,上好申韩“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氛围中
后来之儒越来越学乖了,圆融通透,以法入礼,(瞿同祖先生曾论证过曹魏时?以礼入法“法律的儒家化”但实际上此前数百年已先有,以法入礼,伦理的法家化“儒家”已非彼孔孟时的儒家了)“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先生又把韩非发明的“三纲”弄过来,于是武帝龙颜大悦”儒家据说也就得到了,独尊“尽管董先生,丧家狗“的习性尚未全泯”的同时还把那装神弄鬼的谶纬之学弄来“想对皇上保留一点”

作者: 遛狗小编

遛狗网,陪伴您的养狗生活。养狗注意事项和图片、海量养狗经验问答。让养狗小白的您也能30天成为养狗达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6gii@outlook.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